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记忆中家乡的年味

记忆中家乡的年味

时间:2024-09-09 20:43:26
记忆中家乡的年味

记忆中家乡的年味

记忆中家乡的年味,故乡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地方,因此我们对家乡有着特别深的眷恋和特殊的情感,因此每到春节过年的时候,我们都特别的想念家乡,下面一起来阅读记忆中家乡的年味。

  记忆中家乡的年味1

随着春节的越来越近,一种温馨祥和的情愫也愈来愈弥漫萦绕心头,回家过年的欲望一天比一天冲动,而远在千里之遥的家人们盼望我们返乡的问候总是在不经意间通过电话、视频、短讯等方式频频加强鼓动。心动但不能行动!由于疫情影响“就地过年,暖在身边”的倡导时时在耳旁警醒,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理当响应在前,在思考如何就地过好年的同时,也想在字里行间回忆一下家乡的年味,也算是为就地过年增添一点不一样的`喜庆。

中国人过年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初一过大年、初二回娘家、初三贴赤口、初四接灶神、初五接财神、初六送穷鬼、初七人日节等等,各地的习俗大致差不多但仪式感不完全一样。我们家乡湖南娄底是湘中地带,当地湘勇之风盛行。正如湘军创建者曾国藩所言:湘勇佳处有二:“一则性质尚驯,可以理喻情感;二则齐心相顾,不肯轻弃伴侣。”通俗地讲就是十分重感情讲义气。所以逢年过节礼数必不可少。当地流行这样一段顺口溜:“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扫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团团圆……”过年的前期准备工作仪式感就十足,到了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憋足劲忙着放响“开门炮”。2016年我的农村新居落成,兄弟姊妹和亲戚近三桌人集中在我们家过年,年三十晚大家看春晚打牌热热闹闹大多过了零点才休息,我简单收拾了一下也准备去睡一会,岳母大人连忙拉住我悄悄说:“明天早晨你还要辛苦早点起床准备三牲祭祖放炮,今年争取放个头炮。”“几点开始?”“越早越好!”我没再多问,因为这么多年来已经习惯了当地“抢早”风俗。俗话讲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特别是今年大家都聚集在我们家过年这仪式感绝对不能掉链子。躺了不到三小时,我就起床准备食物和纸钱炮竹,大约5点半左右,岳母就一一敲房门叫醒晚辈们,5点58分打开大门她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人丁兴旺事事好!”话音未落,早已严阵以待的儿子点燃了门口摆放好的10万响大地红鞭炮,哔哔啪啪、红翠纷飞、香烟弥漫……大家一边频频互道“新年好”一边有序地开始履行祭祖仪式中的礼节。随着我家的鞭炮声响起,左邻右舍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顿时响成了一片。

在湖南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耍狮子。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总体来讲都是表达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因为我们是在新居过头一年,村里的舞龙队领头人根叔早就说好初二莅我家“挂红”,要我们做好“接龙”准备。初二上午10时,随着锣鼓声响起,一条长龙翻腾跳跃,带着腾云驾雾之势在大门口欢腾,我们赶紧点炮接龙。一时间人欢快龙欢跃鼓欢响炮欢鸣,让人目不暇接十分的热闹。刚读小学的侄子不清楚我们为何要“接龙”。我告诉他这习俗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某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舞龙灯便有了接灯、串户、落马、请酒等习俗。

  记忆中家乡的年味2

我老家在安徽淮北农村,每每春节临近想起儿时过年的味道,想起家乡过年的氛围。

蒸包子。腊月二十六开始,家家户户开始蒸包子放鞭炮,年味扑鼻而来。

蒸包子前,把锅屋(厨房)打扫一遍,蒸笼、锅盖等换上新的。先把大铁锅拿下来,铲掉锅底灰,院子里出现一个黑色大圈子;大铁锅再放上灶台上,边沿糊上新泥。母亲忙着锅碗瓢勺洗刷刷,父亲在院子劈树根整木柴。

包子馅多是粉丝豆芽或粉丝萝卜,再加上肉丁。馅子搅拌均匀,先在大锅内炒炒去掉水分,拌上葱姜酱醋等调味,飘着一股诱人香味。经过发酵的面裹上馅子,一边包着,一边上锅蒸。蒸出来的包子,一个个鼓鼓的雪白水灵灵,像盛开的莲花,如成年汉子的拳头大。刚出笼新包子好吃,白面加上粉丝肉丁的嚼头,半大小子一口气能吃两三个,这可是大包子呢!

蒸包子是个辛苦活,婶婶大娘之间互相帮忙。包子出笼放炮,蒸包子从中午持续到晚上,这过程最忌讳孩子问,“还有吗?啥时结束呢?”在父母心中,有灶神相助可以源源不断蒸出细面包子。包子蒸得多,天天吃要吃到正月十五后,吃腻了——包子开裂,黄褐色,甚至发霉。现在看来,一下子蒸那么多包子,吃上一周以上,这样不卫生,容易食物霉变呢!

蒸过包子,接着腊月二十七八油炸食品。农家绿色天然的菜籽油猪油炸丸子、炸鱼、炸糖糕等美食香喷喷。我记忆深刻是糖糕这种家乡美食。面粉裹上捣碎的煮熟红薯活面,这种面包上糖成为圆形在锅内油炸,成为黄橙橙的糖糕。作为孩子,特别喜欢酥软可口有糖水的糖糕,甜蜜蜜的味道。

过年还有一个重要程序,写春联贴春联,除夕早上贴春联。那时我读初中,对着学校发的书法书自练几天大字,便大胆写起春联。大伯叔叔家邻居家红纸拿来,让我写。那时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拿起毛笔就写,课本对仗诗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成为春联。我至今记得“雨润禾苗大地春,风梳新柳农村景”这类工整的春联语句,记得“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类美好祈愿类春联。

大年三十,即除夕,农村年味达到高峰。父母张罗一桌丰盛饭菜,看央视春晚守岁。从大年三十到初一,农村可谓鞭炮隆隆,吃饭要放炮,守岁睡觉要放炮,一早起来开门要放炮。小庄子一个姓,全庄姓徐,辈分有序。初一早晨,一群屁大孩子讨要好吃的,逐家要瓜子要花生,要糖果。大人们让孩子按辈分喊叔婶伯爷奶,常常因为实际辈分闹出笑话——人小鬼大辈分高。吃过早饭,庄上人相互串门拜年问候。这种孩子们逐家讨要好吃的习俗,有种吃百家饭味道,一庄人一个大家庭的感觉。

如今,时代快速发展,农村物质生活提升,反而年味淡了。蒸几大锅包子现象少了,手写春联变为直接买油印春联,全庄孩子讨要好吃的习俗消失了——那群讨要好吃的孩子早已成家为人父母。如今,我人到中年漂泊他乡,常常想起过去的农村年味,真有嚼头呢!

《记忆中家乡的年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